As time goes by,人们对运动和健康之间的良性关系越来越重视,朋友圈的打卡健身,各城市的长跑马拉松,似乎运动这件看似非常有益的事情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小乔是三年前迷上健身和长跑的,加入了本市几个活跃的健身俱乐部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近半年来更是辞去了原本薪资丰厚的外企工作,加入了一个健身会所,每天必须严格保证自己的运动量,在我们看来艰难、辛苦的运动项目对她来说都可以轻松完成。
当她进入诊室时,眼窝深深凹陷,但眼神却充满亢奋。不停叙述运动的诸般好处,甚至在家人劝说她减少运动量时表现出焦虑和愤怒。
问及运动是否影响生活,她表示,自己会尽量控制自己不超额运动,只要不超额,就不影响工作。但同行的家属却表示,她几乎每天都泡在健身房,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地训练,甚至有过多次低血糖晕倒的经历。
经过半小时的咨询,小乔表示,自己也知道家人担心,但是运动健身带来的全身舒畅的感觉实在很美好,而且一旦运动量“不达标”,就会出现焦虑的感觉,必须要消耗足够的热量才行。
同学告诉我,咨询结束后,小乔依旧没有改变她的想法,但是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她还是愿意每周前来参加治疗。
小乔的情况属于精神科比较罕见的运动依赖,近年来随着健身热潮,出现运动依赖的患者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明确数据显示运动依赖的比例,但是过量运动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隐患,足够引起我们对这种特殊的精神障碍的重视。
为什么会说运动依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呢?这不得不谈到我们精神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成瘾医学。
往常我们认为的成瘾多指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是烟、酒、药物、毒品等),但其实,特殊的行为也是会成瘾的(例如去年6月被ICD11纳入诊断的游戏成瘾)。
行为成瘾是指与化学物质无关的成瘾形式,故而又称为非物质相关成瘾,在DSM-5中,非物质相关成瘾障碍仅包含赌博障碍一项诊断。由于证据不够充分,DSM-5 未包括其他行为成瘾。但就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 网络成瘾、购物成瘾、性成瘾、运动狂、食物成瘾等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内容[2]。
心理行为治疗有多种形式,如个体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自助集体治疗等。使包括物质成瘾在内的所有成瘾障碍的基本治疗方法。
动机强化治疗治疗(MET)是指使用一些治疗策略强化患者做出改变的动机,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目前面对的问题。
MET治疗主要通过动机访谈(MI)来完成,治疗师需要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治疗师始终接纳、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通过与患者的共同探索来达到治疗目的。
Beck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开展对药物依赖者的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识别和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来减少或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或情绪。
在运动成瘾的治疗中,首先应向患者明确“适量运动”的概念,同时强调过量运动的危害性,从而使患者想要主动寻求改变,在家人、医生的帮助减少运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酒精及毒品成瘾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酒精与药物成瘾是一种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似的慢性复发性疾病。Leshner[3]在Science发表 述评,开宗明义,成瘾是一种脑部疾病。
但在行为成瘾领域,由于一直缺乏有力的研究支持,ICD系统和DSM系统一直没有明确行为成瘾的诊断标准。
成瘾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类成瘾 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与康复的多学 科综合体[4]。
我国的成瘾医学目前仅为学科的雏形,尚不能称之为“学科”。2014年成立的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医学研究分会和2015年成立的中国医师 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瘾医学工作委员会是中国成瘾医学诞生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2]。
近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去医学化”呼声也深深影响着成瘾医学的发展,一些人认为将成瘾归纳入诊断不仅会增加社会对射术人群的歧视,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引发过度治疗风波。尽管这些批判性言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些成瘾行为带来的社会、心理和公共卫生问题同样是客观存在的。
注1: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提出使用依赖(dependence)取代成瘾,此后,无论是ICD系统,还是DSM系统,都不再使用成瘾这一术语[1]。但由于依赖在中文表达中相对语境较为平淡,文中依旧使用成瘾来描述。
1.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因镇静作用较弱,对血压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器质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及儿童攻击性行为障碍。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详细]
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症。控制兴奋躁动、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因本品心血管系不良反应较少,也可用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精神障碍。[详细]
育阴潜阳,豁痰散结,降逆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突眼,多汗心烦,心悸怔忡,口渴,多食,肌体消瘦,四肢震颤等。[详细]
擅长领域: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早期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失眠症、躁狂症、社交恐惧症;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游戏障碍(网络成瘾)的诊疗;各种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临床特色:精神疾病全病程综合精神心理康复培训、心理咨询。尤其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疑难精神障碍。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