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其实没有必要做

  前几天,一位患冠心病的老病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大夫,听说可以做个‘血小板功能检测’,这样就能知道我用哪些抗血小板药合适了,您说我用不用测一下?”我明确地回答他,没有必要。近年来,不少医院开展了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医生开始根据检测结果来为病人选择抗血小板药物。这种做法貌似合情合理:既然检测结果显示病人对某种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或抵抗,就不宜再用此药了。医生的初衷是好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所颁布的主流临床实践指南,均不推荐将血小板功能检测(包括基因检测)用于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倘若这一检测真有那么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什么这些权威指南均不推荐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技术的局限,检测方法尚不过关。

  去年有一项研究显示,应用4种检测技术评估血小板功能,得出了4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有17%的患者,在“血小板反应性”这一指标上,用不同的检测方法甚至测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足以说明,至少在现阶段,血小板检测很不可靠,无法指导临床用药。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受到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通过几项化验参数就准确预测药物疗效。因此,去查血小板功能不仅不能帮助制订更准确的治疗方案,还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至少现阶段没必要特意去做。做了这项检查的病人,把结果当作参考就可以了。当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未来这也许会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检查。▲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见闻吧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